SIQI 的笔记系统搭建方法论
利用 INK 理论构建笔记系统
利用 INK 理论构建笔记系统
这是我搭建个人笔记体系的一套理论,目前也还在探索中,未来或许还会持续迭代。
当然,我主要目前有两个工具,
- Heptabase,主要用于记录知识点和学习笔记,不会记录用于发表和发布的文章,它的使用更像卡片笔记法的思路。
- Craft,主要记录最终的文章,而这些文章的论据和内容大部分都是记录在 Heptabase,它的使用更像写一个比较严谨,且有逻辑性文章的思路。
虽然有两个软件,但这两个软件的背后,其实包含着一套相同的方法论,只不过在使用上因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诉求,所以需要两个工具载体!
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这套 INK 方法论!
含义
I:Inbox(收集箱),用来收集任何时刻、任何方式得到的零碎资讯,用关键词记下,放在 Inbox 下随便一个页面里。称为关键词笔记。
N:Note(条目),用来存放 Inbox 中经过整理的完整笔记。每一则笔记都有完整的时间、标题及脉络。称为参考笔记。
K:Knowledge (知识),这是重点。用来将 Note 里面储存的笔记主题化。称为主题笔记。
核心
- 就是将 Note 中的笔记,按照某一个主题,或者某一种用途,有组织地放到一起。
执行流程
收集 —— 完善 —— 整理 ——(应用)—— 归档
收集
任何时刻,看到任何觉得有价值的资讯,用手机和平板(视哪个更方便而定)记下来。结合文字、画图、拍照等方式,记在印象笔记里,自动同步。
回到电脑前,打开印象笔记电脑端,同步,将之前记下来的关键词转移到Inbox里。
完善
定期进行,一般1-3天一次。将所有Inbox里的每一个关键词,通过搜索,扩充成一则有价值的详细笔记,存放在Note里面。如果在Inbox里记下的是一篇文章的链接,则进行通读,整理出要点,同样存放在Note里面。然后将Inbox清空。
例如,我在Inbox里记下一个关键词,叫做「长尾效应」,那么,我就会通过搜索,整理出:长尾效应是什么意思?谁提出的?得到了怎样的印证?业界对其态度如何?存在怎样的问题?等等。然后把这部分内容,在Note里新建一页,放进去。
整理
我会经常翻阅Note笔记,并且一边翻阅一边思考,当突然想到「诶,这个内容似乎可以用」的时候,就会进行思维整理。比如,我看到「长尾效应」时,可能会想到它也许可以解释某个案例,或者与某个理论之间存在矛盾,就会在Knowledge中另开一页,把这个思考写上去,并且附上「长尾效应」这一页的链接,以便查阅。
怎么附上链接呢?这里要提到 Craft 和 Heptabase 特别优秀的一个功能:在这两个软件里面,任何一个 Block(它可以是一页笔记、一段话、甚至一行字),都可以生成一个内部链接,只需要选中,右键,选择「复制指向页/段落的链接」即可。
这个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思维整理的效率。比如,在一页Knowledge里面,我可能会引用到10页Note的内容,但我并不需要把它们的内容全部复制进去,我贴10个链接就可以了。
应用
定时翻看自己的笔记,尤其是主题笔记,有灵感了,就将其输出。 写一篇文章,在知乎回答一个问题,或者告诉别人,都可以。 关键是要去用。将笔记和思考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实践,把思想落实成为行动,这才是笔记的本来目的。
归档
对于完全物尽其用的笔记,或者已经记得滚瓜烂熟的笔记,删掉,为今后的输入腾出空间。
注意点
Inbox 里使用关键字作为标题存放相关内容
Notes 里存放着经过阅读,整理,完善,扩充后的笔记
Knowledge 里存放 Notes 里的具体链接,看起来更像一个目录